“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提到中国西北地区,提到河西走廊,人们想到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却不曾想这里还隐藏着一个“塞上江南”。巍巍祁连山,绵绵黑河水,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张掖,也造就了其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时,来到位于张掖的山丹马场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强调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张掖森林公安机关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紧扣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需要,聚焦护航生态保护职能作用,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打、防、管、控、宣”一体化建设,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公安力量。
万物生灵“一个都不能少”
“看,那两只是黑鹳,这可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嘞!”在肃南县城,同行的民警指着车窗外电线杆上“黑色的大鸟”向记者介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像黑鹳这样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繁衍栖息地逐渐扩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市域内经常可见其身影。
但是,受利益驱使,仍有不法分子顶风作案,猎杀野生动物、滥伐林木破坏草原。2019年发生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1·12”专案中,6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被猎杀。为迅速破案,张掖市公安局森林分局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队成立专案组进行全方位侦查,成功抓获杨某某及其兄弟杨某功2名犯罪嫌疑人。
“此类案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等问题,且犯罪嫌疑人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这给我们的打击带来不小的挑战。”专案组民警说。再难也要打!张掖森林公安机关以打促防、以打开路,组织开展了“绿盾”“春雷”“天网”“昆仑”等系列专项行动,推行“传统+科技”“人力+情报”的侦查新模式,统筹“线上线下”两个战场,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打击布控网。自2018年以来,侦办各类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309起,移送起诉421人次,打掉团伙14个,破获重特大案件21起。
“保护野生动植物‘不能打折扣’,守护万物生灵‘一个都不能少’。”民警说。
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深入到祁连山脉,车辆在曲折的山路上行驶,两侧的松树直入云霄,阳光透过树枝在厚厚的苔藓上落下斑驳的影子。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森林警察大队的几名民警徒步走进一片林区开展巡查,而另一名民警则通过无人机展开空中巡查。
看到一棵断裂的松树,民警赶忙上前查看。“看断裂的痕迹,不是人为造成的,是‘风倒木’。”民警们长舒一口气。
“打要打得狠,但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张掖市公安局森林分局负责人王瑛说。
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张掖森林公安机关灵活运用无人机巡查、人工踏查、视频监控等巡逻方式,常态化联合基层护林组织开展巡查防范,提高林区见警率,形成震慑力;聚焦木材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经营,森林草原防火,湿地、林地保护等方面,强化隐患排查整治;探索推行治安林长、河警长警务模式,组建了一批以基层资源管护队伍为主要力量的“信息网”和“流动哨”,延伸治安触角。
同时,张掖森林公安机关强化与林草、湿地、自然资源、应急、生态环境等部门的常态化联合执法,畅通与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线索通报、案件移交;积极与毗邻的省市建立跨区域警务合作模式,搭建警务信息互通、治安联巡联动、乱点整治联防、突发事件互援共处为主要内容的跨区域警务协作框架,提高对跨省市违法犯罪的快速反应和动态打击能力。
从靠山吃山到爱山护林
当地人告诉记者,以前村民牧民们靠山吃山,有“一杆枪养活三代人”之说。
转变在慢慢发生。
董亭生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康乐自然保护站牛心墩资源管护站的站长。从1999年开始,他就在保护站工作,见证着生态之变,“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些年野生动物明显增多了,马鹿、赤狐、岩羊经常见到。”
管护站里,民警正在和董亭生等管护站成员围坐在一起聊草原、林区、野生动物保护等工作。已到7月,管护站里却还生着炉子,“这里一年四季都要生炉子,最冷的时候接近零下30摄氏度。”董亭生说。工作条件虽苦,但这里的民警和管护员都说“苦得有价值”。他们坚守在这里,守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破坏草原林木、猎杀野生动物的案件越来越少。
82岁的牧民葛金兰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她说:“比如狗熊,我们小时候也就是听说,前段时间一只狗熊还跑到家里来了。”她的大女儿补充道:“是嘞,动物也有灵性,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们,胆子也大了,以前不太见到的动物现在常见到。”
来源:人民公安报
